关于科研
近一年来,陆陆续续做了不少的论文。我是个相当被动的人,在做科研这个事情上也是感觉一直被推着走。
慢慢地我似乎对科研产生了无趣感、虚无感。在前一段时间达到了顶峰,整个人对看论文、思考创新点、思考实验设置是一种相当抗拒的状态。
在某个下午,我盯着之前一篇论文思考实验设置,思考自己的那篇论文应该用什么样的思路与之对比,最后竟然呆坐了一个下午,内心一直是极度痛苦挣扎的状态。
一直想着,这种东西有意义吗?虽然我没有抑郁症,但我觉得这大概是我最接近抑郁症的时刻了吧。
我的自我保护机制还是很强的,在那过后,我及时把自己抽离了出来,把大脑放空,用来反思和自省。一开始,我发现我擅长和感兴趣的地方似乎仅仅在于
模型的代码实现上,我喜欢并且习惯于将特定的想法转化为代码,自觉在这方面做的比别人要好,而且觉得“能构建出任意想象中的软件系统”也是一件很棒的事。
但对于科研,实现模型可能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,甚至仅仅是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。科研更多在于要求你讲一个自洽的故事。你需要:
- 对于一个特定的任务,提出或选择其中未解决的一个问题;
- 提出创新性的某个想法,也许是模型上的改进,也许是解决问题的范式的变化;
- 提出的想法需要有一定的创新性,或者说,有故事可讲;
- 充分的文献调研,确保你提出的想法没有在之前被人做过,或者你的方法本身就应该基于前人的一些工作,或者需要与前人工作对比;
- 寻找数据集、对比的baseline、实验设置等,总之就是需要说明你的方法能够解决那个问题;
- 实现模型和baseline,进行实验;
- 当实验结果不尽人意的时候,你需要调整你的方法,或者调整你的实验设置,以求实验结果能够符合你讲的故事;
对这些其实我并不擅长。
其实,在做论文的过程中,还有不少为了能“讲通故事”、降低实验风险所采取的一些手段(这里无贬义),包括:
- 相比于baseline,将模型的变动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,并且是增量的引入额外信息。这样,即使做出来的实验结果相比baseline不会太好,但也不会太差,并且从根本来说,因为引入了额外信息而没有丢失原先的信息,实验结果大概率是会好的。这样实验的风险就小了,可行性就高了。就算有一些数据点相比baseline会低,但只要不是差太多,就可以调。
- 当解决相同问题的之前工作的指标很高时,可以通过巧妙的实验设置(例如与自己实现的不带有某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),从而回避掉特别高的baseline结果。
- 各种各样带有偏见的调参方法。比如:对baseline的结果随意调参,而对于提出方法的实验结果认真调参(通过改随机种子等,选最好的结果)。
后来又深入了想,我觉得我可能本末倒置了,把写论文、发论文放到了解决问题的前面。做论文不再是对近期工作的一个介绍和呈现,而变成了所谓为了发论文而发论文。
我要发论文,仅仅是因为近期有个可以发论文的会。为了赶上这个会议,然后去找有哪些问题可以做、构思方法和创新点、构思实验设置、做实验写论文讲故事。就像知乎上一个回答说的那样,
是create a fake problem,弄个fake solution,再写个fake paper。本身没有要解决的问题,为了发论文强行拉一个问题过来做,这大概也是我产生强烈虚无感的原因,对自己做的工作的强烈不认同感,觉得没有意义,做工作写论文是为了发论文,仅此而已。
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:学生需要发论文去毕业,老师需要论文去评职称。我不太懂老师,只说说学生。对于硕士而言,本身时间就不是很长,如果保研能提前进实验室,大概从大四到研二有三年的时间;考研的话可能也就两年多。前期需要熟悉领域基础、做项目,升了研二之后,有项目压力、需要发论文、需要准备实习工作、需要开题、报告阶段性工作成果,系统做科研的时间几乎微乎其微,这就导致可能大多数都是瞄准一个会议,草草写文章投出去了事。
我觉得一个比较好的科研状态应该是:解决问题是优先于做论文的。应该选取一个自认为有意义的问题、并不是凭空杜撰的而是有现实的应用,但目前还解决的不是特别好的问题。
甚至可以基于现世的需求,或是自己对这个领域未来的理解,去发现一个新问题。在选取这个问题之后,去分析其本质、目前的限制,然后再基于此提出自己的创新方法、不断雕琢。
这可能是一项长期的工作。而写论文、发论文仅仅应该是一个呈现、分享自己阶段性成果的手段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。不过这种也许还是过于理想化了,受各种现实的因素限制,估计很难实现吧。
关于人生
这几天放空了大脑,也是思考了很多。一直以来,我都是相当注重“意义”的一个人,做什么事都会先考虑这么做有没有意义。但最近几年,看了一些文学作品结合自身的感悟,我现在越来越意识到这个世界的荒诞本质(这么说大概有点中二),也越来越认同所谓存在主义的哲学。以前对生活一无所知的时候会想,高考完到大学就轻松了;或者是年轻时努努力到年纪大了就轻松了;或者是对当前做的事情不满意,想着换个事情做就会轻松了。但是现在隐隐约约知道了,哪有什么轻松的事情。生活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迷宫,我们四处探索,尝试了各种分岔,各种可能性,最后走过所有的回头路才发现这迷宫根本没有出口。像希腊神话里的西西弗斯,一次次地把巨石推向山顶,又一次次的滚落。但也只有不断地攀登,只有那样才能证明我们存在,没有“精神性死亡”。
这一切都没有意义,不管抱持什么梦想或希望,不管过上了多幸福的人生。还是被岩石砸碎身体,都一样。
人总有一天会死,那么人生是毫无意义的吗?降生在这世上本就是毫无意义的吗?死去的同伴们也是吗?那些士兵的死也是毫无意义的吗?
不,不对!为那些士兵赋予生存意义的是我们。那些勇敢的死者,那些可怜的死者。能够悼念他们的是身为生者的我们。
我们将会在这里死去,将意义托付给下一个生存者。这正是唯一一个能够对抗这残酷世界的方法!
——《进击的巨人》
从宏观的视角来看,空间上我只是八十亿人中的一个,时间上我也只存在于数万年时间跨度中的几十年,客观上讲我现在的所作所为在宏观的跨度来看不会产生任何影响,我也大概只有一种被基因支配的、把人类文明延续下去的内在惯性。然而,从微观的角度来看,我的精神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宇宙,几十年的时间也很长,足够这个宇宙演化出足够丰富的细节了,一定程度上我需要活在自己的这个世界里。思考了这么多之后,我还是想为当前的工作找一些“意义”,似乎唯有这样我才能鞭策自己朝着这个方向前进。哪怕它落空了,那也是我为我自己找寻的“意义”。
站起来,去战斗。